关于混凝土病害的详细分析(三)
关于混凝土病害的详细分析(三)
五、铝模板楼梯混凝土表面气泡
铝模板浇筑楼梯混凝土成型后,表面存在大小不一、分布不均的气泡,部分气泡呈密集状,破坏混凝土表面平整度与观感,严重时可能影响表层密实度。
2、问题分析
粗骨料级配不符合设计要求,或针片状颗粒占比超标,导致混凝土整体和易性下降,拌和物内部易包裹空气,且难以通过后续工序排出。
铝模板楼梯部位为封闭或半封闭构造,若预设的排气孔数量不足、孔径偏小或位置不合理,混凝土浇筑时内部空气无法及时逸出,最终在表面形成气泡。
所选用的混凝土外加剂(如减水剂)存在性能缺陷,引气功能过强且气泡稳定性过高,形成的微小气泡难以在振捣过程中破裂,同时可能因延迟引气效应,在混凝土初凝阶段仍产生新气泡。
使用的脱模剂黏度过大、涂刷过厚或存在质量问题,混凝土表面气泡接触脱模剂后,气泡壁被黏稠物质包裹,失去上升动力,无法随振捣排出至模板外。
混凝土浇筑时振捣机械功率不足、振捣点间距过大或振捣时间过短,导致混凝土内部空气未被充分振捣排出,残留气泡最终上浮至表面并固化。
3、处理方法
若气泡仅影响表面观感、不涉及结构性能,可待混凝土强度达到设计要求后,在楼梯踏步面层抹灰施工阶段,采用与抹灰砂浆同配比的砂浆,对气泡部位进行填补、压实、收光,确保修复后表面平整统一。
4、预防措施
在铝模板楼梯的踏步立面、平台与踏步交接等易积气部位,增设直径8-12mm的排气孔,孔间距控制在300-500mm,确保混凝土浇筑时内部空气能顺畅排出。
施工前通过试配试验,选用低黏度、易涂刷、与混凝土相容性好的合格脱模剂,禁止使用过期、变质或不符合工程要求的产品,同时控制涂刷厚度,确保均匀覆盖模板表面即可。
混凝土浇筑时采用插入式振捣器,振捣点按梅花形布置,间距不超过振捣器作用半径的1.5倍,每点振捣时间控制在20-30秒,直至混凝土表面不再泛浆、无明显下沉,确保内部气泡充分排出。
六、混凝土表面出现起皮起砂
混凝土硬化成型后,表面出现灰白色松散粉末状物质,用手触摸或轻微摩擦即脱落,部分区域伴随表皮剥落、露砂现象,严重时表面失去强度,出现不规则细微裂纹,影响混凝土外观质量与表层耐久性。
2、问题分析
局部振捣时间过长或振捣器距离表面过近,导致混凝土内部骨料下沉、水泥浆上浮,出现离析或泌水现象,表层水泥浆体富集但结构松散,最终强度不足,引发起皮起砂。
浇筑过程中违规向混凝土搅拌车内加水,或在面层额外过量洒水,导致水灰比远超设计标准,水泥水化反应不充分,硬化后表层结构孔隙率增大,强度显著降低。
混凝土表层水泥尚未完成初凝硬化时,直接洒水养护或遭遇雨水冲刷,破坏表层未成型的水泥浆体结构,导致表层骨料裸露、水泥浆流失,形成起皮起砂。
水泥、粉煤灰、矿粉等胶凝材料粒径偏粗,或粉煤灰等掺合料用量超出规范限值,导致混凝土拌合物保水性下降,浇筑后水分易向上泌出,表层水泥浆体因缺水而水化不彻底,强度不足。
先使用钢丝刷、扫帚等工具,彻底清除表面起皮部位的浮砂、灰尘、松动疙瘩,再用高压水枪或清水反复冲刷基层,直至无明显粉尘残留,最后晾干基层表面(保持湿润但无积水)。
按配比拌制修复材料——水泥、108胶与石英砂(石英砂掺量为水泥重量的30%),搅拌至均匀无结块、稠度适宜(手握成团不散)。先用刮板将修复胶浆均匀刮涂于基层表面,厚度控制在2-3mm,确保覆盖所有起皮起砂区域,刮平后待其初凝,再进行二次收光,保证表面平整光滑。
4、预防措施
混凝土进场时,试验员需逐车检测坍落度,确保符合设计要求(偏差不超过±20mm);若坍落度偏小、和易性差,严禁现场加水调整,直接作退灰处理。
明确施工纪律,严禁任何人员向混凝土搅拌车或浇筑面层内加水;收面时若表面偏干,可采用喷雾器少量喷水,避免过量洒水破坏表层结构。
采用插入式振捣器,按梅花形布置振捣点,间距不超过振捣器作用半径的1.5倍,每点振捣时间控制在15-20秒(至表面泛浆、无明显下沉),杜绝漏振、过振;收面需在混凝土初凝前完成,优先采用原浆收面,减少洒水收面频次。
混凝土浇筑过程中若出现泌水,优先采用真空吸水设备抽除表层水分;无真空设备时,可用海绵、棉布等吸水性强的材料吸附泌水,或人工用铁锹轻轻掏除,避免泌水残留影响表层强度。
对出现轻微泌水的混凝土,需延长养护时间,养护期内每天洒水2-3次(高温天气增加至4-5次),确保混凝土表面始终处于潮湿状态,直至养护期满(普通混凝土不少于7天,掺外加剂混凝土不少于14天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