Login
我要投稿 请登录 免费注册 安全退出

您现在的位置是: 首页 > 技术资料 > 专家观点

专家观点

混凝土表面气泡的产生机理、危害及防控技术措施

2025-11-24 专家观点 加入收藏
混凝土表面气泡的产生机理、危害及防控技术措施混凝土表面气泡的形成与残留,不仅直接影响工程外观质量,更折射出施工过程未达到规范标准的核心问题,其防控是工程技术人员

混凝土表面气泡的产生机理、危害及防控技术措施

混凝土表面气泡的形成与残留,不仅直接影响工程外观质量,更折射出施工过程未达到规范标准的核心问题,其防控是工程技术人员与监理工作者面临的重点难点课题,需引起行业内的高度重视。

表面气泡.jpg

混凝土作为多相非匀质建筑材料,宏观上由粗骨料镶嵌于砂浆基体构成,微观上水泥浆体包含固相、液相及孔隙体系。即使不掺引气剂或引气型外加剂,混凝土内部也会天然存在部分气体。在泵送混凝土施工中,为保障可泵性与耐久性,通常需掺加适量引气剂(可改善新拌混凝土和易性及硬化混凝土耐久性),但引气量过大(有害气泡超标)会直接影响混凝土强度。气泡的尺寸分布、数量密度及空间分布特征,均对混凝土和易性、强度及耐久性产生显著影响。

一、混凝土气泡的分类标准

混凝土内部气泡按粒径可划分为四级:

1. 有害气泡:粒径>100nm(大害泡)、100~50nm(中害泡);

2. 低害/无害气泡:50~20nm;

3. 有益气泡:<20nm。

需明确的是,当混凝土含气量适宜,且微小气泡呈均匀密闭独立分布时,在施工过程中具备良好稳定性。从结构理论来看,此类微小气泡属于毛细孔范畴,不仅不会降低混凝土强度,反而能显著提升其耐久性。通过试块破型观察可验证气泡分布合理性:

1. 气泡间距宜大于5倍气泡直径;

2. 大气泡应避免过量聚集;

3. 气泡不宜呈线性连通分布,且单一直线上大气泡数量需严格控制。

二、气泡对混凝土结构的危害

当混凝土含气量超过4%且大气泡超标时,将产生多重危害:

1. 降低结构强度:大气泡会减少混凝土有效断面体积,导致内部密实度不足。根据《混凝土应用技术规范》,含气量每增加1%,28d抗压强度下降约5%;引气型混凝土含气量每增加1%,抗压强度降低4%~6%。低强度混凝土中,3%~6%的含气量对强度影响较小,但若含气量超过6%,强度将受到显著影响。

2. 削弱耐腐蚀性能:表面大量气泡会减小钢筋保护层有效厚度,加速混凝土碳化进程,降低其抗腐蚀能力,影响结构长期服役寿命。

3. 影响外观质量:大气泡会导致混凝土表面出现蜂窝、麻面等缺陷,严重影响工程观感。

三、气泡产生的核心原因

混凝土气泡的形成是原材料特性与施工工艺共同作用的结果,具体可归纳为两大维度:

(一)原材料因素

1. 水泥品种影响:

水泥生产中使用的助磨剂(含表面活性剂)质量差异、碱含量过高、细度偏细等,均会导致气泡增多;低标号混凝土水泥用量较少时,水化反应耗水量低,薄膜结合水与自由水含量偏高,水分蒸发后易形成气泡,这也是高水灰比混凝土气泡多发的主要原因。建议优先选用低碱、无助磨剂、适应性强、质量稳定且试配气泡量少的品牌水泥。

2. 外加剂适配性:

减水剂(尤其是聚羧酸类、木质素磺酸盐类)或泵送剂中的引气成分过量,会导致大气泡激增;松香类引气剂产生的气泡量相对较多。建议要求外加剂厂家去除引气组份,复配时避免使用发酵或长期存放的原材料(如纸厂、糖厂废液)。

3. 骨料级配不合理:

粗骨料偏多、粒径不当、针片状颗粒含量超标,或实际砂率低于试验室配比,会导致细粒料无法填充粗粒料空隙,形成自由空隙,为气泡提供生成空间;砂粒径在0.3~0.6mm时混凝土含气量最大,超出该范围则含气量显著下降。

4. 配合比参数失衡:

水灰比过大、用水量过多时,未参与水化的自由水易聚集形成水泡,水分蒸发后残留为气泡;细砂比例在35%~60%范围内时,含量越高混凝土拌合物抗分离性越差,振捣时易分层导致上部气泡集中;坍落度小于120mm时易出现骨料离析、振捣不实,大于220mm时则排气困难、分层明显。

5. 搅拌过程进气:

搅拌过程中搅拌叶翻动会带入大量空气,形成以大气泡为主的气泡群。搅拌时间过短(<3min)会导致拌合物不均匀,过长(>5min)则会引入更多大气泡,尤其对于掺引气型聚羧酸减水剂的混凝土,搅拌时间应严格控制在3~5min。

(二)施工工艺因素

1. 搅拌与浇筑控制不当:

搅拌不均匀会导致外加剂局部富集,气泡集中;交通拥堵时段浇筑易造成混凝土坍落度损失过大,影响排气效果;施工现场违规加水会直接增大水灰比,诱发气泡生成。

2. 脱模剂选用不当:

废机油等油性脱模剂对气泡具有强吸附性,会导致气泡滞留于混凝土表面;部分水性脱模剂也存在气泡吸附问题,阻碍气泡随振捣排出。

3. 振捣作业不规范:

分层浇筑高度过高会增加气泡排出路径长度;欠振、漏振会导致混凝土密实度不足,形成自然空洞或不规则大气泡;超振则会使微小气泡破灭重组,形成大气泡;振捣器插点分布不合理、操作方法不当(如慢插快抽),也会影响气泡排出效率。

4. 模板质量缺陷:

钢模变形、木模老化破损等会导致模板表面不平整,易形成气泡滞留空间;脱模剂涂抹不均、厚度过大,也会间接影响气泡排出。

四、气泡防控的排查方案与改善措施

针对混凝土表面有害气泡,需通过“原材料管控+施工工艺优化”的双重手段,结合针对性排查,实现精准防控。CTF增效剂虽不含引气组份,但需与减水剂、水泥协同适配,通过技术调整可有效控制气泡生成。

(一)原材料与配合比优化

1. 严格筛选水泥品种,优先选用低碱、无助磨剂、质量稳定的品牌产品,进场前需通过试配验证气泡生成量。

2. 高标号、高性能混凝土应选用引气气泡小、分布均匀的外加剂,实行“定厂商、定品牌、定掺量”管理。

3. 控制掺合料用量,避免盲目追求和易性而过量添加;严格把控骨料质量,剔除针片状颗粒及不合格粒径骨料,优化粗细骨料级配。

4. 通过多组试验确定最优配合比,在保证和易性的前提下最小化用水量,精准控制外加剂与掺合料掺量。

5. 优化砂级配,合理调整中砂比例;现场严格检验混凝土坍落度,不符合要求的坚决退场。

(二)施工工艺精细化控制

1. 严格控制搅拌时间(3~5min),合理规划浇筑时间,避开交通拥堵时段。

2. 加强施工现场管理,严禁违规加水行为,一经发现严肃处理。

3. 保证模板表面光洁平整,优先使用新模或变形量小的钢模,关键部位避免使用旧木模;选用消泡型水性脱模剂,涂抹均匀且厚度适宜,禁止使用油性脱模剂。

4. 选用适配的振捣设备,按照“快插慢抽、上下抽拔、均匀布点”的原则操作,振捣棒插入深度应至上层浇筑面下100mm,确保上下层结合密实;每一振点延续时间以表面呈现浮浆为准,杜绝欠振、漏振、超振。

5. 控制混凝土铺摊厚度:泵送混凝土不大于500mm,非泵送混凝土不大于400mm,插入式振捣器施工时分层厚度不大于振捣棒长度的0.8倍。

6. 优化振捣插点布置:插入式振捣器振捣半径为45~75cm,插点间距不超过60cm;墙体厚度>250mm时采用梅花式布点,≤250mm时采用一字形布点,确保振捣覆盖无死角。


文章评论

加载中~
{"errcode":40164,"errmsg":"invalid ip 47.119.149.244 ipv6 ::ffff:47.119.149.244, not in whitelist rid: 6925a01d-3dda3d2f-02bd8cbd"}