Login
我要投稿 请登录 免费注册 安全退出

您现在的位置是: 首页 > 技术资料 > 专家观点

专家观点

关于混凝土病害的详细分析(七)

2025-10-27 专家观点 加入收藏
关于混凝土病害的详细分析(七)混凝土作为现代土木工程中应用最广泛的结构性材料,其质量直接决定了建筑、桥梁、隧道等工程的安全性、耐久性与使用寿命。然而在实际施工中

关于混凝土病害的详细分析(七)

混凝土作为现代土木工程中应用最广泛的结构性材料,其质量直接决定了建筑、桥梁、隧道等工程的安全性、耐久性与使用寿命。然而在实际施工中,受原材料性能波动、配合比设计偏差、施工工艺不规范及养护条件不足等多重因素影响,蜂窝、麻面、裂缝、强度不足等质量通病频发,不仅增加了后期修补成本,更可能埋下严重的结构安全隐患,成为制约工程质量提升的关键痛点。

十四、楼板厚度尺寸偏差
1、现象
楼板厚度尺寸偏差.jpg

楼板实际厚度与设计值不符,存在偏厚或偏薄问题,部分区域偏差超出规范允许范围。

2、问题分析
➤楼板厚度管控精度不足,不仅直接拉低实测实量成绩,还可能削弱楼板承载能力,对建筑结构整体安全性构成潜在风险。
➤项目部未针对顶板厚度控制的具体措施、操作方法开展专项技术交底,或虽有交底但未建立有效的过程监控机制,导致管控措施落地失效。
3、处理方法
➤厚度偏差:
若楼板因厚度偏薄已出现裂缝,或经结构核算后厚度偏小无法满足设计要求,需立即联合设计单位制定专项加固方案,委托具备资质的专业加固公司按方案实施加固处理。
➤记录留存:
若楼板未出现裂缝、下沉等异常现象,且经设计单位验算确认其承载能力、刚度等指标满足规范及使用要求,可不予特殊处理,但需做好记录留存。
➤厚度偏薄:
针对个别楼板厚度偏薄超标的情况,需同步联合设计单位协商确定加固方案,由专业加固公司完成加固作业,确保单块楼板性能达标。
4、预防措施
➤完善技术交底体系:
针对顶板混凝土浇筑厚度的控制要点、操作流程、验收标准等内容,对施工班组开展全员、专项交底,确保作业人员清晰掌握管控要求。
➤强化顶板混凝土浇筑全过程的厚度管控:
在浇筑前、浇筑中、浇筑后分阶段设置检查节点,严格执行验收程序,对不符合要求的部位立即整改,杜绝“事后补救”。
➤双维度把控厚度精度:
浇筑前在楼板模板内均匀放置混凝土标高控制块,明确浇筑基准;浇筑过程中,通过在模板上拉通线复核、用带刻度钢钎插入混凝土实测两种方式,实时监测浇筑厚度,动态调整作业。
➤测量标记:
楼板成型且达到检测条件后,使用专业楼板厚度检测仪进行全面测量,及时汇总检测数据,对厚度偏差严重超标的楼板进行明确标记,便于后续重点跟踪或整改。
十五、结构表面碳化深度大,强度提升慢
1、现象
结构表面碳化深度大.jpg

结构混凝土表面碳化深度超出规范允许范围,同时混凝土强度增长速率缓慢,达到设计强度等级的时间滞后于计划工期,影响后续施工进度。

2、问题分析

➤掺合料取代水泥的用量过多:
导致混凝土内部碱性物质氢氧化钙(Ca(OH)₂)含量大幅减少,混凝土自身抵抗碳化的能力显著下降,加速表面碳化进程。
➤混凝土浇筑前在罐车内违规加水:
直接增大水灰比,使混凝土内部孔隙率上升、密实度降低,渗透性随之增强,空气中的水分及有害化学物质更易渗入内部,加速碳化反应。
➤施工质量管控不到位:
混凝土振捣不密实,不仅造成混凝土强度偏低,还易形成蜂窝、麻面、空洞等缺陷,为大气中二氧化碳和水分的渗入提供通道,进一步加快碳化速度。
➤未落实有效的混凝土养护措施:
导致混凝土表面水分流失过快,内部形成大量毛细孔隙,这些孔隙成为二氧化碳渗入的主要路径,大幅缩短碳化周期。

3、处理方法

碳化深度小于钢筋保护层厚度:

若检测发现碳化深度小于钢筋保护层厚度,可采用环氧涂料对结构表面进行封闭处理,通过阻断碳化通道,防止碳化深度进一步发展,保护内部混凝土及钢筋。

碳化深度大于或等于钢筋保护层厚度:

若碳化深度大于或等于钢筋保护层厚度,存在钢筋锈蚀风险,需立即联合设计单位分析评估,共同制定专项处理方案,确保结构安全性达标。

4、预防措施

➤签订技术协议
提前与混凝土搅拌站签订技术协议,明确掺合料的最大取代量;联合搅拌站通过试验确定最优配合比,并加强混凝土进场验收,对每车混凝土的坍落度、和易性等指标进行严格检测,杜绝不合格混凝土入场。
➤强化养护管理:

强化混凝土成型后的养护管理,优先采用覆膜养护技术,确保混凝土在规定养护期内保持湿润环境,减少水分流失,保障强度正常增长,同时降低表面碳化风险。

十六、砌体工程质量通病
1、现象
砌体工程质量通病.jpg

砌体工程施工中,常出现模板跑模导致混凝土构件尺寸偏差、外观变形,且因模板加固方式不当,造成砌体结构破损,破坏二次结构整体性,影响墙体承载及稳定性。

2、问题分析
构件成型质量不达标:
模板加固仅采用铁丝固定,铁丝抗拉强度不足、受力易松弛,在混凝土浇筑过程中,无法抵御混凝土的侧压力,进而引发模板移位、跑模,导致构件成型质量不达标。
整体刚度和承载能力不足:

模板加固采用步步紧直接穿透砌体等不合理方式,直接破坏砌体砌块的完整性,割裂了二次结构的整体连接,削弱了墙体的整体刚度和承载能力。

3、处理方法
➤对于支设不符合规范要求(如存在跑模隐患、加固破坏砌体)的模板,需立即拆除并清理干净;重新按照规范及专项方案要求进行模板支设与加固,经检查验收合格后方可进入下一道工序。
4、预防措施
专项受力计算:

模板加固前需进行专项受力计算,根据混凝土浇筑高度、侧压力等参数,确定科学的加固方案(包括加固材料选型、间距设置等),确保加固体系的稳定性和可靠性。

采用对拉螺栓:

模板加固优先采用对拉螺栓等不损伤砌体的方式,通过螺栓受力平衡混凝土侧压力,避免因加固操作直接拉裂墙体砌块,保障二次结构的整体性不受破坏。


文章评论

加载中~
{"errcode":40164,"errmsg":"invalid ip 47.119.149.244 ipv6 ::ffff:47.119.149.244, not in whitelist rid: 68ffae7a-372f4999-44f81ac8"}