关于混凝土病害的详细分析(二)
关于混凝土病害的详细分析(二)
三、悬挑板根部混凝土出现裂缝
1、现象

悬挑板根部(与主体结构连接处)出现明显混凝土裂缝,裂缝多呈横向分布,部分可能伴随细微延伸,影响构件承载性能与结构耐久性。
二、问题分析
施工人员在已绑扎的板面钢筋上随意踩踏,或在钢筋上堆放过多施工材料,直接将负弯矩筋压至板底,改变了原设计受力体系。
混凝土浇筑过程中,被踩踏变形、移位的负弯矩筋未及时检查并纠正,上部纵向受力钢筋下沉,使得板面受拉区应力集中,最终引发开裂。
悬挑板混凝土强度未达到100%设计强度便提前拆除底模,此时构件尚未具备足够承载能力,在自重作用下易产生根部裂缝。
拆模后,在悬挑板上堆放过重施工材料(如钢筋、模板)或施加超出设计预期的施工荷载,且未采取加固措施,导致根部受力超限开裂。
三、处理方法
立即停止该区域荷载施加,第一时间与设计单位沟通,根据裂缝宽度、深度及构件受力情况,采用粘贴钢板或碳纤维布的方式进行加固,恢复构件承载能力。
若裂缝严重(如贯穿性裂缝)、影响结构安全,需将悬挑板整体剔除,剔除至与主体结合处时,需将结合面凿毛(以露出新鲜石子为准);清理表面松散混凝土碎屑,浇水充分湿润后,重新支设模板、绑扎钢筋(确保负弯矩筋定位准确),浇筑比原设计高一个强度等级的混凝土,并按规范要求养护不少于7天。
四、预防措施
混凝土浇筑前,组织监理、施工等多方进行钢筋隐蔽工程验收,重点检查负弯矩筋规格、间距、保护层厚度及定位措施,验收合格后方可进入下一道工序。
浇筑混凝土时,安排专人全程看护钢筋,采用“跳板铺设”等方式减少人员对钢筋的踩踏;发现钢筋变形、移位,立即暂停浇筑,及时调整复位后再继续施工。
严格按照同条件养护试块强度判定拆模时间,悬挑板底模必须在混凝土强度达到100%设计强度后才能拆除,拆模前需留存强度试验报告并履行审批手续。
若悬挑板需承受脚手架、材料堆放等额外施工荷载,提前在板底设置钢管回顶支撑,回顶间距、立杆稳定性需满足受力要求,避免荷载超出构件承载极限。
四、蜂窝麻面、孔洞现象
1、现象

混凝土表面出现蜂窝状空隙、麻点凹陷或深度孔洞,表现为局部砂浆缺失、骨料裸露,不仅影响结构外观,还可能削弱构件承载能力与耐久性。
2、问题分析
混凝土浇筑时单次下料厚度超标,振捣棒未有效覆盖所有区域,导致局部振捣不密实或漏振,空气与水分无法排出,形成空隙。
模板拼接缝隙未封堵严密,浇筑过程中水泥浆从缝隙流失,造成局部骨料堆积;或拆模时间过早,混凝土强度未达标,表面被模板粘连破坏。
模板表面残留杂物、锈迹未清理干净,或脱模剂涂刷不均匀、存在漏刷,导致混凝土与模板粘连,拆模后形成麻面。
钢筋密集区、预留孔洞周边空间狭窄,振捣棒难以深入,无法将混凝土振捣密实;或下料时未控制流速与方向,造成局部骨料架空。
石子级配连续度差(如大粒径石子过多),砂浆量不足,混凝土和易性差,浇筑时砂浆无法充分包裹骨料、填充孔隙。
3、处理方法
先采用高压水枪或钢丝刷彻底清理缺陷表面,去除浮尘、松散颗粒;待表面干燥后,调制1:2或1:2.5水泥砂浆(需控制水灰比,保证稠度),用抹子分层压抹修补,确保砂浆与原混凝土结合紧密,最后进行洒水养护。
第一步剔除缺陷区域内松动的石子、破碎颗粒及杂物,将边缘剔凿成内小外大的喇叭口形状(便于新混凝土结合);第二步用清水反复冲洗凹槽,直至无粉尘残留,再涂刷水泥净浆结合层;第三步采用比原混凝土强度高一级的细石混凝土分层浇筑,用小型振捣器振捣密实;最后覆盖保湿材料,进行不少于7天的润湿养护。对于深度超过10cm的孔洞,可采用水泥压浆法注入水泥浆,填充内部空隙。
4、预防措施
提前规划混凝土下料点,确保布料均匀;单次下料厚度不超过30cm,振捣时遵循“快插慢拔”原则,振捣棒移动间距不大于其作用半径的1.5倍,直至混凝土表面无气泡溢出、不再下沉。
周转模板使用前需彻底清理表面杂物、锈迹,采用专用脱模剂均匀涂刷,涂刷后用丝布擦拭多余流坠,确保模板表面光滑;模板拼接处用密封胶或海绵条封堵,防止漏浆。
钢筋密集区采用粒径不大于20mm的细石子混凝土浇筑,必要时人工辅助插捣;预留孔洞底部预设透气孔,浇筑时从孔洞两侧对称下料,振捣棒重点振捣孔洞周边,避免出现死角。
根据施工场景调整混凝土配比,确保石子级配连续、砂浆充足,混凝土和易性满足“手握成团、落地开花”的标准;浇筑前检测混凝土坍落度,不符合要求时及时调整,严禁私自加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