关于混凝土病害的详细分析(四)
关于混凝土病害的详细分析(四)
混凝土作为现代土木工程中应用最广泛的结构性材料,其质量直接决定了建筑、桥梁、隧道等工程的安全性、耐久性与使用寿命。然而在实际施工中,受原材料性能波动、配合比设计偏差、施工工艺不规范及养护条件不足等多重因素影响,蜂窝、麻面、裂缝、强度不足等质量通病频发,不仅增加了后期修补成本,更可能埋下严重的结构安全隐患,成为制约工程质量提升的关键痛点。
七、混凝土现浇结构板底贯穿裂缝
1、现象
混凝土现浇楼板板底出现贯穿性裂缝,裂缝可穿透楼板上下表面,部分裂缝伴随细微渗漏、表面起砂或钢筋隐约可见等情况,对楼板的结构稳定性和耐久性构成直接影响。
板厚设计未满足受力需求,或楼板配筋的数量、间距、规格不合理,导致楼板整体承载能力不足,在常规荷载下易产生贯穿裂缝。
楼板内水电管线交叉叠加处,未额外采取增设钢筋网片、局部加厚等防裂措施,造成管线周边混凝土保护层过薄,成为应力集中的薄弱点,最终引发开裂。
楼板模板支撑体系不符合规范,如扫地杆缺失、立杆间距过大、立杆底部未设垫板等,导致浇筑或养护阶段支撑变形,使楼板在未达到设计强度前产生裂缝。
楼板混凝土浇筑后,未达到规范要求的拆模强度就过早拆除模板,或在混凝土未完全硬化时过早堆放施工材料、上人作业,外力直接作用于薄弱的混凝土结构引发贯穿裂缝。
钢筋网片未按要求设置混凝土垫块,或施工过程中钢筋被过度踩踏导致位移、变形,使板底钢筋保护层厚度小于设计值,钢筋易锈蚀且楼板受力截面削弱,进而出现裂缝。
此类裂缝对结构承载力和耐久性影响较小,可采用表面抹灰封闭处理,或在确认无渗漏风险时不作额外处理,仅定期观察。
裂缝易导致钢筋锈蚀,需先沿裂缝走向开凿V型槽,清理槽内杂物并洒水湿润,再采用结构自愈合胶泥填充压实,恢复楼板的密封性和耐久性。
优先采用结构自愈合防水材料进行灌注封堵;若裂缝数量较多、分布密集,或深度已贯通整个板厚,需立即联系设计单位,根据评估结果采取加固处理,必要时拆除楼板重新浇筑。
钢筋混凝土现浇楼板设计厚度不应小于120mm,其中厨房、浴厕、阳台等特殊区域楼板厚度不应小于100mm,确保基础受力满足要求。
在保证施工和易性的前提下,严格控制混凝土坍落度,优先选用坍落度较小的混凝土,减少因混凝土收缩过大引发的裂缝。
严格按照混凝土强度增长规律确定拆模时间,严禁过早拆模;待混凝土完全硬化(通常需24小时以上)后,方可允许人员通行或堆放施工荷载。
施工中按间距要求设置混凝土垫块,避免钢筋位移;浇筑过程中安排专人看护钢筋,防止因踩踏导致钢筋变形,确保保护层厚度符合设计标准。
1、现象
楼面板混凝土表面出现不规则或沿特定方向(如管线走向、板角)的裂缝,裂缝宽度多在0.1-0.5mm之间,部分深层裂缝可能贯穿板厚,易引发渗漏、钢筋锈蚀等后续问题,影响结构耐久性与使用安全性。
未按规范留置伸缩缝、伸缩缝间距超过限值(如单向板超过30m),或缝宽(通常要求20-30mm)、缝深(需贯穿板厚)不满足设计要求,无法释放混凝土收缩应力,导致应力集中开裂。
浇筑完成后未进行二次收面,混凝土表面密实度不足,表层水分蒸发过快时,易产生不规则的浅表收缩裂缝。
混凝土初凝后未及时覆盖保湿(如土工布、塑料膜),或养护时间不足(通常不少于7天,高强混凝土不少于14天),表面水分急剧流失,内外收缩速率差异大,引发表面及浅层裂缝。
楼板内电气、给排水管线集中敷设,且未采取分散布置或加强措施,导致局部楼板有效厚度减小(如管线处厚度不足设计值的1/2),形成受力薄弱区,收缩时率先开裂。
(一)基层预处理
清除裂缝及周边200mm范围内的浮砂、灰尘、松散混凝土块,用高压水枪或毛刷彻底冲刷干净,确保裂缝内部无杂物;若裂缝内有油污,需用中性清洁剂擦拭,干燥后再进行下一步处理。
(二)裂缝填补与修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