Login
我要投稿 请登录 免费注册 安全退出

您现在的位置是: 首页 > 技术资料 > 专家观点

专家观点

关于混凝土病害的详细分析(一)

2025-10-16 专家观点 加入收藏
关于混凝土病害的详细分析(一)混凝土作为现代土木工程中应用最广泛的结构性材料,其质量直接决定了建筑、桥梁、隧道等工程的安全性、耐久性与使用寿命。然而在实际施工中

关于混凝土病害的详细分析(一)

混凝土作为现代土木工程中应用最广泛的结构性材料,其质量直接决定了建筑、桥梁、隧道等工程的安全性、耐久性与使用寿命。然而在实际施工中,受原材料性能波动、配合比设计偏差、施工工艺不规范及养护条件不足等多重因素影响,蜂窝、麻面、裂缝、强度不足等质量通病频发,不仅增加了后期修补成本,更可能埋下严重的结构安全隐患,成为制约工程质量提升的关键痛点。

一、混凝土结构露筋

1、现象

结构漏筋.jpg

混凝土结构表面出现钢筋外露现象,部分钢筋直接暴露于空气中,部分则仅覆盖极薄的混凝土层,易引发钢筋锈蚀,影响结构外观与耐久性。

2、问题分析

➤ 垫块设置不当:

混凝土浇筑振捣过程中,钢筋垫块发生移位、尺寸偏小,甚至存在漏放情况,导致钢筋与模板直接接触,拆模后钢筋外露。

➤ 钢筋与结构设计问题:

钢筋混凝土结构断面尺寸较小,且钢筋布置过密,浇筑时石子因粒径偏大卡在钢筋间隙,混凝土无法充分填充结构下部区域,形成露筋。

➤ 混凝土性能异常:

混凝土坍落度过小,流动性差,难以填充钢筋间隙;或配合比设计不合理,胶凝材料浆体含量不足;亦或模板拼接不严导致严重漏浆,均会造成混凝土保护层不足,引发露筋。

➤ 施工与养护不规范:

混凝土振捣不充分,存在漏振、少振问题,导致局部密实度不足;木模板使用前湿润不够,吸水性过强使混凝土表面失水过快,面层薄弱脱落;或未达到规定强度提前拆模,造成混凝土缺棱掉角,进而暴露钢筋。

3、处理方法

➤ 表面露筋处理:

先将外露钢筋表面的混凝土残渣、铁锈彻底清理干净,再凿除露筋部位蜂窝状的薄弱松散颗粒,用清水反复刷洗至表面洁净。随后采用1:2或1:2.5的水泥砂浆分层抹平压实,完成后进行不少于7天的湿润养护。

深层露筋处理:

对于露筋较深的部位,先凿去周围薄弱混凝土及突出的骨料颗粒,使用钢丝刷或高压水彻底洗刷表面至无杂质。搭建专用模板,修补前为增强粘结力,需在界面涂刷与原混凝土同标号的水泥浆或专用界面剂,再采用比原结构混凝土高一强度等级的细石混凝土进行浇灌,振捣密实后抹平,最后进行不少于7天的养护。

4、预防措施

➤ 规范垫块设置:

根据钢筋保护层厚度要求,选用尺寸适配、强度合格的砂浆垫块,确保垫块数量充足、铺设牢固。对于竖向钢筋,优先采用带铁丝的专用垫块,绑扎在钢筋骨架外侧;同时用铁丝将钢筋骨架适度拉向模板,使垫块紧密贴合模板,保证保护层厚度准确。

➤ 严控钢筋安装质量:

严格依据设计图纸及现行标准规范进行钢筋安装,确保钢筋间距、排距及位置符合要求。加强施工过程中的现场检查,发现钢筋绑扎松动及时加固,出现位置偏位立即调整纠正,避免因钢筋位移导致露筋。

➤ 优化混凝土配合比:

结合工程结构特点与施工环境,合理设计混凝土配合比,选用级配连续、粒形良好的骨料,保证混凝土坍落度不小于180mm,确保其流动性满足施工需求。对于小截面构件或钢筋密集区域,避免使用粒径过大的粗骨料,优先采用自密实混凝土,减少浇筑难度。

强化施工过程管控:

搅拌前严格检查混凝土原材料,清除杂质;浇筑时控制粗骨料粒径,避免卡在钢筋间隙。振捣作业需由专业人员操作,采用合适的振捣设备(如钢筋密集部位使用小型振动棒),确保振捣到位、无漏振,防止因振捣不密实引发露筋与孔洞问题。


二、板底、梁底、施工缝处夹渣

1、现象

施工缝处夹渣.jpg

混凝土板底、梁底表面及施工缝结合部位出现块状、颗粒状杂物夹杂现象,杂物多为锯末、碎木、水泥残渣、砂石颗粒等;部分夹渣区域伴随混凝土疏松、空鼓,严重时会破坏结构整体性,降低构件承载能力与抗渗性能。

2、问题分析
➤ 现场管理不规范:

模板安装、钢筋绑扎阶段未落实文明施工要求,作业面未设置固定垃圾丢弃点,导致锯末、碎木、包装废料等杂物随意散落,未能及时清理而混入混凝土中。

模板设计有缺陷:

 施工作业面(尤其是板底、梁底及节点部位)未预留专用垃圾清理孔,结构内部积存的杂物难以彻底清扫,浇筑前形成隐蔽性垃圾隐患。

➤ 浇筑前清理不到位:

 混凝土浇筑前,未对板底、梁底及施工缝处的锯末、灰尘、松动石子等杂物进行全面清理,或仅采用简单清扫方式,未达到“无可见杂物、表面洁净”的要求,最终随混凝土浇筑形成夹渣。

3、处理方法

前期准备处理:

若模板表面脱模剂出现流淌、堆积,需先用丝布将其均匀擦拭,避免脱模剂污染混凝土接触面;若施工操作高度不足,需先搭设稳定的操作平台,确保修补作业安全、精准。

浅度夹渣处理(深度<20mm):

先使用凿子、錾子剔除夹渣部位的杂物及松动石子,直至露出坚实的混凝土基面;再用钢丝刷反复清理表面灰尘,并用清水冲洗干净;待表面无明水后,涂刷一道专用界面剂;最后采用丙烯酸酯共聚乳液砂浆(配合比为1:1:3,即丙烯酸共聚乳液:水:1:2水泥砂浆)分层抹平压实,完成后进行不少于7天的湿润养护。

深度夹渣处理(深度>20mm):

 首先彻底清除夹渣区域的杂物、松动骨料及薄弱混凝土,用钢丝刷清洁基面后,再用高压水冲洗至无粉尘、无残渣;涂刷界面剂增强粘结力后,采用比原结构混凝土高一强度等级的细石混凝土填塞,并用小型振捣棒或振捣片强力捣实,确保混凝土密实;表面抹平后,进行不少于7天的养护,保证修补部位强度达标。

 外观调色处理:

若对混凝土表面外观一致性有要求,可使用白水泥调制调色灰浆。调色灰浆的配合比需通过现场试验确定(通常由白水泥、普通水泥、粉煤灰、细砂按比例混合),待修补部位混凝土或砂浆干燥后,均匀涂刷一层调色灰浆,使修补区域与周边混凝土颜色统一。

4、预防措施

➤ 优化施工流程:

推行集中配模、工厂化加工模式,在固定场地完成模板裁切、钻孔等工序,减少现场作业产生的锯末、碎木;模板、钢筋进场后分类堆放,避免杂物混入施工区域。

➤ 完善模板设计:

 在柱梁节点、混凝土墙体底部、楼梯平台等易积存杂物的部位,模板安装时需预留100mm×100mm的专用垃圾清扫口;混凝土浇筑前,通过清扫口彻底清理内部杂物,确认洁净后再采用同标号水泥砂浆或细石混凝土将清扫口封堵严实。

➤ 强化浇筑前清理:

混凝土浇筑前,针对板底、梁底等隐蔽部位,优先采用大功率吸尘器吸除灰尘、细小杂物;对施工缝及节点区域,再用高压清水冲洗或气泵吹扫,确保杂物无残留;清理完成后由技术人员验收,合格后方可进行浇筑。


文章评论

加载中~
{"errcode":40164,"errmsg":"invalid ip 47.119.149.244 ipv6 ::ffff:47.119.149.244, not in whitelist rid: 68f0bed9-6119a2b0-1f739b6a"}