Login
我要投稿 请登录 免费注册 安全退出

您现在的位置是: 首页 > 技术资料 > 专家观点

专家观点

清水混凝土施工中的常见缺陷及控制方法

2025-11-03 专家观点 加入收藏
清水混凝土施工中的常见缺陷及控制方法清水混凝土(英文:Architectural concrete, fair-faced concrete;日文:打放しコンク

清水混凝土施工中的常见缺陷及控制方法

清水混凝土(英文:Architectural concrete, fair-faced concrete;日文:打放しコンクリート)作为建筑现代主义的核心表现手法,凭借其原生质感与装饰属性,亦被称为装饰混凝土。其核心设计理念是混凝土浇筑成型后,不再附加涂装、贴砖、镶石等装饰层,以“素颜”形态呈现材料本真美感;仅为抵御雨水侵蚀、延缓材料劣化,可喷施一层透明防水保护膜。

由于摒弃额外装饰层,清水混凝土的耐久性直接依赖施工质量,尤其需严格遵循钢筋混凝土保护层相关规范,施工过程需精细化管控,这也使得不少建设方与施工单位对其望而却步。需明确的是,本文所指混凝土为“水泥混凝土”(广义混凝土还包含沥青混凝土等类型),其主要原料由水泥、砂(细骨料)、砂石(粗骨料)与水组成,不含粗骨料的混合物称为“砂浆”。


清水混凝土1.jpg


一、清水混凝土的外观质量要求

1. 色泽均匀性:

表面颜色基本一致,5m外目测无明显色差;

2. 气泡控制:

气泡需均匀细小,杜绝蜂窝、麻面缺陷,基本消除表面可见气泡;

3. 平整度精度:

表面平整度允许偏差≤2mm,节段间垂直度允许偏差≤3mm,整体偏差不超过2mm;

4. 表面光洁度:

脱模后表面平整光滑,色泽均匀一致,无油迹、锈斑、粉化物残留,无流淌及冲刷痕迹;

5. 观感完整性:

无漏浆、跑模、胀模引发的缺陷,无蜂窝、麻面、孔洞及露筋现象。


二、质量缺陷产生的核心诱因


清水混凝土质量缺陷的形成,源于多重因素的综合影响:模板加工精度不足、刚度不足,原材料性能波动,配合比设计不合理,施工工艺不规范,现场管理水平参差不齐,特殊结构型式的施工难度,恶劣气候条件的干扰,以及成品保护意识薄弱等。

精准定位缺陷产生的内在成因,在施工全过程针对性采取预防措施,是规避或减少质量缺陷、提升施工质量的关键。

清水混凝土施工质量控制是一项系统工程,需覆盖施工要求明确、原材料甄选、配合比优化、模板与脱模剂选型、浇筑振捣过程管控、拆模养护规范、成品保护、表面修复及透明保护膜涂刷等全环节,强调过程管控与细节把控,最大限度降低各类因素对施工质量的影响,最终实现优质清水混凝土工程。


三、主要质量缺陷及针对性控制方法

(一)表面色差

产生原因


1. 混凝土浇筑间隔过长,形成冷缝或明显施工印迹;

2. 配合比设计坍落度偏大,拌和过程控制不稳定,坍落度波动幅度较大;

3. 现浇施工现场环境复杂,不受控因素较多,色差问题难以完全避免,需通过多维度管控降低影响。

控制方法

1. 统一原材料供应标准,确保水泥、粗细骨料、外加剂的生产厂家、强度等级、批号保持稳定;

2. 优化配合比设计,采用较小坍落度与水灰比,减少混凝土泌水风险,保障拌和物和易性;

3. 完善施工组织方案,合理调度混凝土运输与浇筑时间,确保入模坍落度一致性;

4. 严格控制下料高度与分层厚度,规范振捣方法与时长,杜绝漏振、过振、欠振及早振现象。

(二)根部烂根、黑边


产生原因


1. 内外立面底部未做水泥砂浆封堵处理,存在缝隙;

2. 底部混凝土振捣时间过长,且坍落度偏小,密实度不足;

3. 根部密封胶条过薄,密封不严导致水分流失。

控制方法

1. 采用双层泡沫胶条强化根部密封效果;

2. 模板安装完成后,必须对根部进行水泥砂浆封堵处理,确保无渗漏;

3. 混凝土浇筑前,严格检测坍落度与扩散度,指标不达标严禁浇筑。

(三)螺杆眼失水、破损

产生原因

1. 螺杆眼内外不顺直,受力分布不均,模板加固不牢固;

2. 模板拆除流程不规范,存在野蛮拆模行为,导致螺杆眼破损。

控制方法

1. 加强施工技术交底,管理人员严格把控图纸执行,确保内外模板定位一致,精准校验螺杆眼间距;

2. 严格遵循拆模流程,禁止野蛮施工,避免对螺杆眼及周边混凝土造成损伤。

(四)阳角失水

产生原因

1. 角部垫片与山型卡接触不充分,密封不严导致水分流失;

2. 加固过程中螺帽未拧紧,阳角部位紧固力不足。

控制方法

1. 阳角根部增设斜向方通,增强结构稳定性;

2. 最大限度紧固对拉螺杆,提升阳角部位密封效果;

3. 加固完成后,管理人员与现场施工人员联合检查阴阳角部位,进一步拧紧螺帽,确保密封牢固。

(五)表面水泡、气泡

产生原因

1. 水泡:混凝土拌和料均匀性不足,入模后捣固不到位,形成内部无浆的不规则水泡;

2. 气泡:拌和料混合不均,捣固不充分,形成表面带浆痕的规则气泡。

控制方法

1. 提升模板加工质量,确保表面光滑、接缝严密无缝隙,防止漏浆与表面泛砂;合理增加附着式振动器数量,强化振捣效果;

2. 选用适配的外加剂,改善混凝土性能,调节凝结时间,优化拌和物流变性能与硬化性能,提升强度与耐久性;

3. 规范振捣操作:振捣不足或漏振会导致颗粒间空隙无法被砂浆填充,紧靠模板处易形成气泡;过度振捣则会引发混凝土离析,需精准把控振捣力度与时长;

4. 强化振捣人员专业培训,提升操作经验与责任心,直接保障混凝土外观质量。

(六)模板接缝错台

产生原因

1. 测量放样误差超出允许范围,基础定位不准;

2. 模板安装出现错台未及时校正,或缝口加工精度不足;

3. 混凝土浇筑过程中模板发生位移、变形;

4. 已浇筑混凝土因模板顶部倾斜或胀模,上层模板复位时形成错台;

5. 模板螺杆加固松紧度不一致,受力不均导致错台。

控制方法

1. 优化测量放样流程,采用高精度测量设备,减少定位误差;

2. 强化施工人员责任意识,加大模板安装验收力度,落实岗位责任制;

3. 对关键施工区域的模板支撑进行加强处理,提升整体稳定性;

4. 严格执行每段流水段模板验收制度,避免累计错台;

5. 采用扭矩扳手进行螺杆加固操作,确保松紧程度均匀一致。

(七)施工缝夹层

产生原因

1. 施工缝处混凝土结合不紧密,存在缝隙或夹杂杂物,影响结构整体性;

2. 混凝土浇筑顶面不平整,凿毛处理不顺畅;

3. 混凝土坍落度偏大,振捣过程中粉煤灰上浮聚集;

4. 浇筑前未对施工缝表面进行彻底清理与处理。

控制方法

1. 浇筑前在模板内侧标注混凝土顶面控制线,收面时依据控制线挂设水平线,确保施工缝平整;凿毛处理需保证深度一致、表面平顺;

2. 严格控制混凝土坍落度,若坍落度偏大,浇筑完成后需凿除顶层5cm混凝土,避免深灰色夹层出现;

3. 规范施工缝凿毛工艺,凿毛后充分湿润并冲洗干净,清除表面残留积水;浇筑前,在施工缝处铺设一层与混凝土同标号的水泥浆或细石混凝土,再进行主体浇筑。

(八)表面光洁度不足

产生原因

1. 配合比中砂率设计不合理,无法满足清水混凝土对和易性的要求;

2. 坍落度控制不稳定,参数波动较大,或混凝土运输时间过长,导致和易性下降;

3. 振捣操作不规范,出现早振、欠振、过振现象,造成混凝土表面堆积、无浆、发黑;

4. 浇筑时直接通过泵管自由落体下料,易形成表面浮浆与溅点;

5. 拆模后未及时养护,或养护措施不到位,表面水分流失过快。

控制方法

1. 优化配合比砂率设计,适当提高细骨料含量,提升混凝土拌和物和易性,保障密实度;

2. 严格控制混凝土和易性,避免离析与泌水导致表面泛砂,影响光洁度;

3. 浇筑前做好技术交底,结合工程实际制定详细浇筑施工方案,规范振捣操作;

4. 采用串筒等辅助下料设备,降低混凝土自由落差,避免离析及浆体飞溅污染模板;

5. 拆模后及时采用高分子保湿养护膜进行养护,保持混凝土内部拌和水不蒸发,形成自然真空养护环境;交工前强化成品保护,避免表面受损。

(九)表面蜂窝、麻面

产生原因

1. 混凝土配合比设计不当,或砂、石、水泥及用水量计量不准,导致砂浆含量不足、石子偏多;

2. 搅拌时间不足,拌和物均匀性差,和易性不佳,振捣不密实;

3. 下料方式不当或下料高度过高,造成石子集中、砂浆与石子离析;

4. 未采用分层下料、分层振捣工艺,存在漏振或振捣时长不足问题;

5. 模板缝隙未封堵严密,浇筑过程中水泥浆流失;

6. 钢筋布置过密,选用的石子粒径偏大或混凝土坍落度偏小,难以填充钢筋间隙。

控制方法

1. 严格执行配合比设计要求,定期校验计量设备,确保原材料计量准确;

2. 保证混凝土搅拌时长,确保拌和均匀,坍落度符合施工要求;

3. 下料高度超过2m时,必须设置串筒或溜槽,避免离析;

4. 采用分层下料、分层振捣工艺,明确振捣范围与时长,防止漏振;

5. 模板安装后仔细检查缝隙,采用有效措施封堵严密,浇筑过程中实时监测模板支撑情况,防止漏浆;

6. 依据钢筋布置密度选择石子最大粒径,钢筋密集区域适当提高混凝土坍落度,运输过程中采取保温、保湿措施,控制坍落度损失。

(十)钢筋显隐(露筋)

产生原因

1. 钢筋骨架整体未竖直,或局部存在变形;

2. 箍筋净保护层厚度不足,如箍筋缠绕主筋不紧密,存在空隙;

3. 模板顶端高出部分的钢筋或钢筋骨架顶端未伸出模板,固定困难;

4. 混凝土卸料斗、串筒或导管安装时,部分或全部依附于模板,未独立设置支撑;

5. 振捣人员作业或浇筑操作时碰撞钢筋,导致钢筋笼晃动,塑性混凝土受挤压溢出砂浆附着于箍筋表面,造成保护层混凝土密实性不良;

6. 振捣过程中,振捣棒冲击钢筋或模板,引发钢筋振动位移。

控制方法

1. 箍筋缠绕主筋必须紧密贴合,不留空隙,确保保护层厚度;

2. 优化钢筋骨架施工工艺,力求竖直挺拔,增设Φ20钢筋支撑,增强骨架整体刚度;

3. 加密保护层垫块布置,采用“撑拉结合”的方式固定钢筋骨架顶端与模板,确保定位牢固;

4. 混凝土浇筑器具(卸料斗、串筒、导管等)必须与模板完全分离,独立设置支撑,作业过程中避免碰撞钢筋;

5. 合理控制混凝土坍落度,墩台身等构件宜采用较小坍落度,减少离析与泌水对钢筋保护层的影响。

清水混凝土的优质呈现,离不开对施工全流程的精细化管控与缺陷预防。相关技术人员与施工人员上岗前,必须接受专业工艺流程培训,明确岗位要求与质量标准。以科学的管理态度、精湛的施工工艺对待每一道工序,严格落实各项控制措施,才能有效减少乃至杜绝质量缺陷,全面提升施工质量,让清水混凝土的原生美感与结构性能完美融合。


文章评论

加载中~
{"errcode":40164,"errmsg":"invalid ip 47.119.149.244 ipv6 ::ffff:47.119.149.244, not in whitelist rid: 69087996-1a35d43b-75dd828b"}