机制砂中絮凝剂的残留及处理
机制砂中絮凝剂的残留及处理
机制砂中残留絮凝剂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,以下是对絮凝剂的工作机理、种类、对混凝土的影响、如何判断以及应用处理方法的详细解答:
一、絮凝剂的工作机理
絮凝剂,作为一种聚合物化合物,主要通过其强吸附性能在水中吸附杂质颗粒,促进颗粒间的相互聚集,从而加速沉降和附着过程。在机制砂的生产过程中,絮凝剂被用来去除砂子中的杂质,如砂块、泥沙等,以提高机制砂的品质和性能。絮凝剂通过与这些杂质颗粒的吸附和桥接作用,形成较大的絮团,便于后续的分离和去除。
二、絮凝剂的种类
机制砂生产中常用的絮凝剂种类多样,主要包括以下几种:
l聚丙烯酰胺(PAM):分为阴离子型、阳离子型、非离子型和两性离子型。其中,阴离子型聚丙烯酰胺因其优异的絮凝性能而被广泛使用。
l聚合氯化铝(PAC):也是常用的无机絮凝剂之一,具有高效、快速的特点。
三、对混凝土的影响
机制砂中残留的絮凝剂会对混凝土的性能产生多方面的影响:
1.改变混凝土的流动性和均匀性:
絮凝剂会吸附在水泥颗粒表面,形成一层薄膜,阻碍水泥颗粒间的相互接触和水化反应,从而影响混凝土的流动性和均匀性。
2.降低混凝土的抗压强度和耐久性:
由于絮凝剂对混凝土流动性和均匀性的不良影响,会导致混凝土的内部结构不够密实,从而降低其抗压强度和耐久性。
3.影响混凝土的硬化时间和早期强度发展:
絮凝剂会延缓水泥的水化反应速率,使混凝土的硬化时间延长,同时也会影响其早期强度的发展。
四、如何判断机制砂中是否含有絮凝剂
判断机制砂中是否含有絮凝剂,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法:
1.快速检测法:
使用结晶紫试纸或专门检测有机物的试剂进行检测。如果试纸变紫或试剂发生特定反应,则说明机制砂中可能含有絮凝剂。
2.仪器检测法:
利用紫外-可见光谱法、荧光光谱法等仪器进行检测,能够准确测定机制砂中絮凝剂的含量和种类。
五、应用处理方法
针对机制砂中残留的絮凝剂,可以采取以下几种应用处理方法:
1.优化生产工艺:
通过改进机制砂的生产工艺,如调整破碎、洗选、筛分等工序的参数,减少絮凝剂的使用量或避免其残留。
2.选择合适的絮凝剂:
根据机制砂的特性和生产需求,选择合适的絮凝剂种类和用量,以减少其对混凝土性能的不良影响。
3.加强搅拌和排气:
在混凝土搅拌过程中,加强搅拌力度和时间,确保絮凝剂与水泥和骨料充分混合均匀;同时增加排气措施,减少混凝土中的气泡和结块。
4.物理或化学清除
利用机械力学原理进行分离清除,如振动筛分、重力分离、离心分离等;或在机制砂中添加溶剂,通过化学反应使絮凝剂与溶剂发生反应而清除。
机制砂中残留絮凝剂是一个需要重视的问题。通过了解其工作机理、种类以及对混凝土的影响,并采取合适的判断方法和应用处理措施,可以有效降低其对混凝土性能的不良影响,提高机制砂在建筑材料中的使用效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