Login
我要投稿 请登录 免费注册 安全退出

您现在的位置是: 首页 > 技术资料 > 专家观点

专家观点

关于混凝土病害的详细分析(九)

2025-10-29 专家观点 加入收藏
关于混凝土病害的详细分析(九)混凝土作为现代土木工程中应用最广泛的结构性材料,其质量直接决定了建筑、桥梁、隧道等工程的安全性、耐久性与使用寿命。然而在实际施工中

关于混凝土病害的详细分析(九)

混凝土作为现代土木工程中应用最广泛的结构性材料,其质量直接决定了建筑、桥梁、隧道等工程的安全性、耐久性与使用寿命。然而在实际施工中,受原材料性能波动、配合比设计偏差、施工工艺不规范及养护条件不足等多重因素影响,蜂窝、麻面、裂缝、强度不足等质量通病频发,不仅增加了后期修补成本,更可能埋下严重的结构安全隐患,成为制约工程质量提升的关键痛点。

二十一、砌体水平缝和竖向灰缝不符合要求

    1. 1、现象
水平缝和竖向灰缝.jpg

砌体水平灰缝或竖向灰缝存在饱满度不足、厚度不均现象,部分区域出现瞎缝(灰缝内无砂浆)、通缝(上下皮砖竖向灰缝对齐)、透明缝(灰缝透光)等缺陷,影响墙体整体性与受力性能。

2、问题分析

➤管理与交底缺失:

未针对灰缝施工标准对砌筑工人开展专项技术交底,现场过程管控松散,未及时纠正不规范操作。

➤砂浆质量不达标:

砂浆配合比未按设计要求配制(如水泥、砂、水比例偏差),导致砂浆强度不足或收缩性异常,墙体砌筑后因沉降产生灰缝开裂、变形。

➤质量控制工具未使用:

施工过程中未设置皮数杆(标注砖层、灰缝厚度的控制杆),无法精准把控灰缝厚度与砖层平整度,导致灰缝尺寸偏差超标。

3、处理方法

➤局部修补处理:

针对灰缝饱满度不足但无结构性隐患的部位,采用同强度等级砂浆进行勾缝补强,确保灰缝密实、表面平整。

➤分级修复处理:

若墙体仅存在1-2处瞎缝、通缝或透明缝,且不影响整体结构,可暂不处理;若缺陷数量较多或位置关键,需根据严重程度处理:

(1)轻度缺陷:采用压力灌浆方式,注入同配比砂浆填充缝隙;

(2)重度缺陷:拆除不合格区段砌体,按规范重新砌筑。

4、预防措施

➤前置技术准备:

砌筑前通过CAD或BIM技术进行虚拟排砖放样,优化砖体排列与灰缝分布;同步组织工人开展技术交底,明确灰缝厚度(水平缝8-12mm、竖向缝8-12mm)、饱满度(≥80%)等标准。

强化过程管控:

管理人员实行现场动态巡查,实时监督灰缝施工质量,对未达标的操作立即叫停整改,确保施工全过程符合规范。

➤严控砂浆质量:

严格核查砂浆配合比,检测砂浆和易性(稠度、保水性),并管控砂浆使用时限(搅拌后3小时内用完,高温天气1.5小时内用完);对不合格砂浆坚决退场,禁止使用。

➤规范工具使用:

砌体砌筑前在墙体转角、交接处设置皮数杆,砌筑过程中以皮数杆为基准控制灰缝厚度,确保每道灰缝尺寸均匀、符合设计要求。

二十二、砌体拉结构钢筋偏位

1、现象

结构钢筋偏位.jpg

砌体拉结钢筋(含预埋、植筋)存在位置偏移、间距超标现象,部分拉结筋未按设计要求嵌入砌体灰缝,无法有效传递墙体荷载,影响砌体结构稳定性。

2、问题分析

➤图纸与交底缺失:

施工前未针对拉结筋进行专项图纸深化,或深化图纸未明确拉结筋规格、位置及间距;未对作业工人开展技术交底,导致施工无依据,拉结筋布置随意。

➤植筋定位疏漏:

植筋作业前未按深化图纸在基层墙体上放线标记,仅依靠工人经验定位,导致拉结筋钻孔位置偏差,最终出现钢筋偏位。

3、处理方法

采用“切除-重植”修复方案:

(1)用云石机沿基层表面切断偏位的拉结筋,切断后清理断口周围杂物,避免残留碎屑影响后续施工;

(2)依据深化图纸重新在墙体上放线定位,标记准确的钻孔位置;

(3)按设计孔径、深度钻孔,清理孔内灰尘后注入结构胶,植入符合规格的拉结筋,确保钢筋位置、锚固深度达标。

4、预防措施

➤强化技术与管控:

施工前编制拉结筋专项施工方案,完成图纸深化并组织技术交底,明确操作标准;施工过程中安排专人巡查,实时核对拉结筋位置,发现偏差立即整改。

➤结合模数精准设置:

依据结构图纸要求及砌块尺寸模数(如砌块高度、灰缝厚度),计算并确定拉结筋的横向间距、竖向埋深,确保拉结筋能精准嵌入砌体灰缝,避免与砌块位置冲突。

二十三、墙长大于5米未设置构造柱

1、现象

未设置构造柱.jpg

长度超过5米的砌体墙体未按规范要求设置构造柱,导致墙体整体刚度不足,易因温度变化、荷载作用出现开裂,严重时影响墙体结构稳定性与抗侧向力能力。

2、问题分析

➤图纸深化不规范:

未针对砌体工程开展专项图纸深化,或深化图纸未遵循“墙长>5m需设构造柱”的规范要求,未明确构造柱位置、截面尺寸,导致施工无合规依据。

➤技术交底不到位:

即使有合规深化图纸,未向砌筑工人、现场管理人员开展专项技术交底,导致相关人员未掌握构造柱设置要求,施工中遗漏。

➤过程管控缺失:

施工过程中未对墙体长度、构造柱定位进行动态核查,未建立“放线-验收-砌筑”的管控流程,未能及时发现并纠正“墙长超5m未设构造柱”的问题。

3、处理方法

采用“补设构造柱”修复方案,分两步实施:

(1) 前期准备与拆除:

依据规范及设计要求,在墙体需设构造柱的位置弹线标记;拆除标记区域底部两侧斜向上45°范围内的砌体砌块,若墙体底部有混凝土反坎,需用云石机切割并剔除构造柱截面范围内的反坎,确保构造柱施工空间合规。

(2)构造柱补做:

按设计要求在基层钻孔植筋,绑扎构造柱钢筋(含与墙体拉结筋);重新砌筑拆除的砌体,同步按规范设置马牙槎(进退槎尺寸符合要求);支设模板并浇筑混凝土,养护达标后拆模,确保构造柱与原墙体连接牢固。

4、预防措施

➤强化专业能力:

项目部技术、工程人员需熟练掌握《砌体结构设计规范》等相关标准,明确构造柱、过梁、圈梁的设置原则(如墙长超5m设构造柱)及施工工艺,确保技术把控到位。

➤严格图纸审查:

砌体工程深化图纸完成后,需经项目部技术负责人专项审查,重点核查构造柱的位置、数量、截面尺寸是否符合规范及设计要求,审查合格后方可用于施工。

➤完善技术交底:

施工前组织全员技术交底,结合深化图纸明确构造柱设置的关键节点(如墙长临界值、马牙槎要求),确保工人清晰掌握操作标准,避免因理解偏差遗漏构造柱。

➤加强过程验收:

构造柱定位放线后、植筋完成后,需对照深化图纸进行双重验收,确认位置、数量无误;砌筑过程中定期巡查,确保墙长超5m的区域按要求同步施工构造柱,验收合格后方可继续推进。

二十四、斜梁(板)底未砌筑踏步砖

1、现象

斜梁底部未设置踏步砖.jpg

斜梁或斜板底部的砌体未采用踏步式砌筑工艺,而是采用通缝直砌方式,导致梁(板)底与砌体间存在空隙或受力不均,易引发墙体开裂、局部沉降,影响结构整体性与外观质量。

2、问题分析

➤图纸深化不完整:

未针对斜梁(板)底这一特殊部位开展专项砌筑深化设计,或深化图纸未明确踏步砖的砌筑方式、尺寸及节点构造,导致施工无规范依据。

➤特殊节点交底缺失:

技术交底仅覆盖常规砌体施工,未针对斜梁(板)底踏步砖砌筑这一特殊工序单独说明,工人对节点要求不了解,按常规方式施工。

➤砌筑工艺执行错误:

施工人员未按规范要求采用踏步砌法(即按斜度分层错缝砌筑,使砌体与斜梁/板底紧密贴合),直接采用直砌方式,导致节点构造不符合设计标准。

3、处理方法

采用“拆除-重砌”修复方案,分两步实施:

(1)标记与拆除:

依据深化图纸或规范要求,在斜梁(板)底需设踏步砖的墙体区域弹线标记;拆除标记范围内砌筑错误的砌体,清理残留砂浆与碎块,确保基层平整。

(2)踏步砖重砌:

按设计要求的踏步高度、错缝宽度,采用同强度等级砂浆重新砌筑踏步砖,确保砌体与斜梁(板)底紧密贴合、无空隙,且灰缝饱满、顺直。

4、预防措施

➤全部位深化设计:

开展砌筑工程深化设计时,需覆盖斜梁底、斜板底、墙体转角等所有特殊部位,明确踏步砖的砌筑节点、尺寸及工艺要求,确保图纸无遗漏、无偏差。

➤专项技术交底:

施工前针对斜梁(板)底踏步砖砌筑单独组织技术交底,结合图纸与实物样板讲解操作要点,确保每位工人清晰掌握特殊节点的砌筑工艺,避免按常规方式施工。


文章评论

加载中~
{"errcode":40164,"errmsg":"invalid ip 47.119.149.244 ipv6 ::ffff:47.119.149.244, not in whitelist rid: 6902ea7b-4a5ac0a3-465399c2"}