关于混凝土病害的详细分析(八)
关于混凝土病害的详细分析(八)
混凝土作为现代土木工程中应用最广泛的结构性材料,其质量直接决定了建筑、桥梁、隧道等工程的安全性、耐久性与使用寿命。然而在实际施工中,受原材料性能波动、配合比设计偏差、施工工艺不规范及养护条件不足等多重因素影响,蜂窝、麻面、裂缝、强度不足等质量通病频发,不仅增加了后期修补成本,更可能埋下严重的结构安全隐患,成为制约工程质量提升的关键痛点。

卫生间防水倒墙(反坎)表面出现蜂窝、麻面、露筋,或存在缺棱掉角、表面平整度差等问题;部分倒墙与楼板交接处出现裂缝,甚至存在因成型质量差导致的渗漏隐患,影响防水功能。
➤混凝土振捣不规范:
存在欠振、漏振情况,导致混凝土密实度不足;若采用自拌混凝土,还可能因砂石级配不当、水泥用量控制不准,进一步加剧倒墙成型质量问题。
➤支模前模板表面清理不到位:
残留水泥残渣、灰尘或油污,浇筑后混凝土与模板粘结不紧密,拆模时易出现表面起皮、麻面,影响倒墙外观质量。
➤拆模时机不当:
倒墙混凝土未达到规定强度便提前拆模,易导致边角破损,成品保护措施不到位,后续作业时碰撞、踩踏倒墙,造成缺棱掉角或结构损伤。
➤做好清理修补和养护:
针对仅存在观感缺陷(如表面麻面、轻微平整度偏差)的倒墙,先将缺陷部位表面清理干净,剔除松散混凝土颗粒,再采用同标号水泥砂浆分层修补,修补后做好养护,确保表面平整、密实。
➤整体剔除,凿毛处理:
若倒墙破损严重(如大面积蜂窝、露筋、裂缝,或缺棱掉角影响防水密封性),需将反坎整体剔除;对倒墙与楼板接触的基层进行凿毛处理,清理浮灰、杂物后,按图纸要求重新支模、浇筑混凝土,浇筑后严格养护至规定强度。
➤优先采用商品混凝土浇筑防水倒墙:
确保混凝土配合比稳定、质量达标;浇筑时使用小型振动棒(如30型)逐点振捣,直至混凝土表面无气泡溢出、泛出水泥浆,杜绝欠振、漏振。
➤使用定型化U型卡具加固:
推荐使用定型化U型卡具对倒墙模板进行加固,或直接采用铝模板支设,确保模板拼缝严密、整体稳固,避免浇筑时出现跑模、漏浆;支模前需彻底清理模板表面,必要时涂刷脱模剂,保障拆模后倒墙表面光滑。
➤控制拆模时间:
严格控制拆模时间,需待倒墙混凝土强度达到设计强度的75%以上(或按同条件试块强度判定)方可拆模;拆模后在倒墙周边设置警示标识,严禁碰撞、踩踏,并安排专人巡查,做好成品保护。

门、窗洞口处的过梁,其两端伸入两侧墙体的长度不足,部分过梁甚至仅搭在墙体边缘,未形成有效支撑。门、窗洞口过梁伸入墙体的长度如果达不到规范标准,就会存在结构安全隐患,需从源头管控与现场整改双维度解决。
2、问题分析
3、处理方法
4、预防措施
十九、窗台压顶部位产生裂缝
1、现象

窗台压顶区域出现裂缝,裂缝多集中在窗角附近或压顶与墙体交接处,部分裂缝延伸至窗台下墙面,严重时伴随洞口轻微变形,影响墙体整体性与外观。窗台压顶因锚固长度不足、厚度不达标,导致窗角应力集中,引发窗台下墙体开裂或洞口变形,需通过针对性整改与标准化预防解决。
2、问题分析
➤结构强度不足:
窗台压顶的锚固长度未满足规范标准,或压顶自身厚度不足,未达规范要求,使得压顶无法有效分散窗角区域的应力。当墙体受外力或温度变化影响时,应力集中于窗角,进而引发窗台下墙体开裂,甚至造成洞口变形。
3、处理方法
➤清理基层:
精准剔除裂缝两侧各100mm范围内的粉刷层,确保裂缝区域完全暴露,为后续处理提供干净、平整的作业面。
➤注浆加固:
使用硬毛刷彻底清理裂缝处及周围的基层表面,去除浮灰、杂物,随后采用环氧树脂进行注浆处理,填充裂缝内部,增强结构粘结力。
➤贴网防护:
注浆完成且固化后,在原裂缝位置加贴200mm宽的耐碱纤维网格布(或钢丝网片),形成抗裂防护层,最后按原墙面标准重新进行粉刷施工。
4、预防措施
➤源头控制:
外窗洞口下口必须浇筑混凝土窗台板,从源头避免窗台压顶因结构不足产生裂缝。
二十、马牙槎留置缺陷
1、现象

马牙槎未按规范要求控制高度尺寸与进退顺序,影响砌体与混凝土构件的连接整体性,需遵循“先退后进”原则,通过规范施工与返工整改保障结构质量。
2、问题分析
3、处理方法
将留置不符合规范的马牙槎及对应区域的砌体彻底拆除,清理干净基层后,严格按照规范要求重新砌筑,保证马牙槎的高度尺寸与进退顺序均达标。
4、预防措施
